笔记详情   ( ☑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)

在二次函数背景下解决三角形、四边形的周长最值问题,核心是把 “代数条件” 和 “几何模型” 结合起来 —— 前者用二次函数的性质确定图形顶点坐标、边的位置关系,后者靠 “将军饮马” 等经典模型转化周长中的动线段,最终通过分析图形特征找到最值。

下面从三角形、四边形两类图形分别梳理基本方法,全程围绕 “转化动线段、利用函数特性” 展开思路。

先看三角形的周长最值问题。求周长最值的关键,是先区分周长中 “定长线段” 和 “动线段”:

三角形的三条边里,若有一条或两条边的长度是固定的(比如两个端点都在二次函数图像上且位置不变,或一端在函数图像、一端是平面内定点),那么周长的最值就完全由 “动线段的长度和 / 差” 决定 —— 比如周长 = 定长 + 动线段 1 + 动线段 2,此时求周长最值,本质就是求 “动线段 1 + 动线段 2” 的最值;若周长里只有一条动线段,就直接分析这条动线段的最值。

处理动线段时,核心工具是 “将军饮马” 模型。比如三角形有两个顶点是定点(设为 A、B),第三个顶点 P 在二次函数图像上运动,求△PAB 的周长最小值。

首先观察三边:AB 是两个定点间的线段,长度固定,所以周长最小值取决于 PA+PB 的最小值。

这时候就用 “将军饮马” 的核心思路 —— 找其中一个定点关于 “动点所在直线(这里就是二次函数的对称轴,因为二次函数图像是轴对称图形,对称轴是天然的‘对称轴’)” 的对称点(比如找 A 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 A’),然后连接 A’ 和另一个定点 B,这条线段 A’B 与二次函数图像的交点,就是能让 PA+PB 最小的动点 P。

因为 PA=PA’(对称点到动点的距离相等),所以 PA+PB=PA’+PB,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,A’B 的长度就是 PA+PB 的最小值,再加上 AB 的定长,就是周长的最小值。

如果是求三角形周长的最大值,思路会略有不同。通常这类问题中,三角形的一条边是定长,另外两条动线段的 “和” 会随动点位置变化而变化,且动点的运动范围会受二次函数图像的限制(比如在抛物线的某一段上运动)。

这时候要先确定动点的运动边界 —— 比如抛物线与 x 轴的交点、顶点等关键坐标,再分析动线段的变化规律:

因为二次函数图像是曲线,动点从一个边界移动到另一个边界时,两条动线段的和可能先增大后减小,或一直增大 / 减小,此时需要结合 “两点之间线段最长” 的性质,比如当动点运动到某两个定点的延长线与抛物线的交点时,两条动线段的和达到最大,进而求出周长的最大值。

再看四边形的周长最值问题。

四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的和,比三角形更复杂,所以第一步还是 “拆分定长与动线段”:

先看四条边中,哪些边的端点是定点(长度固定),哪些边的端点有动点(长度变化)。比如四边形 ABCD 中,A、B 是定点,C、D 分别在二次函数的两条边上(或同一条边上)运动,那么 AB 是定长,需要分析 BC、CD、DA 这三条动线段的和;

若 A、C 是定点,B、D 在抛物线上运动,就是 AB、BD、DC 三条边的和,核心是把 “多条动线段的和” 通过对称转化为 “一条线段的长度”。

处理四边形动线段时,依然依赖 “将军饮马” 的延伸思路 —— 多次对称转化。

比如四边形 ABCD 中,A、B 是定点,C 在抛物线 L1 上运动,D 在抛物线 L2 上运动,求四边形 ABCD 的周长最小值。

首先 AB 是定长,周长 = AB+BC+CD+DA,所以只需最小化 BC+CD+DA。这时候可以分两步对称:

先找 A 关于 L2 的对称点 A’(因为 D 在 L2 上,DA=DA’),再找 B 关于 L1 的对称点 B’(因为 C 在 L1 上,BC=B’C),然后连接 A’ 和 B’,这条线段 A’B’ 与 L1 的交点就是 C,与 L2 的交点就是 D,此时 BC+CD+DA=B’C+CD+DA’=A’B’,是最小值,再加上 AB 的定长就是周长最小值。

如果是求四边形的周长最大值,关键是抓住 “四边形的周长上限由动点的运动范围决定”。

因为二次函数图像是有边界的(比如开口向下的抛物线,顶点是最高点,两端向下延伸;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则相反),动点不能无限运动,所以四条边中,动线段的长度会有最大值。

中考数学必备资料:

这时候要先确定每个动点的 “极端位置”—— 比如抛物线的顶点、与坐标轴的交点、或与其他直线的交点,再计算这些极端位置对应的四边形周长,对比后找到最大值。

同时要注意,四边形的存在性条件(比如四条边能构成四边形,需满足任意三边之和大于第四边),但在二次函数背景下,极端位置通常已满足这一条件,重点还是分析动线段在边界处的长度。

不管是三角形还是四边形,整个解题过程都有两个核心步骤不能少:

第一步是 “用二次函数性质定位图形”,通过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求出对称轴、顶点坐标、与坐标轴的交点等,明确定点、动点的位置范围,区分定长线段和动线段;

各章节考点梳理:

第二步是 “用几何模型转化动线段”,以 “将军饮马” 为核心,通过对称把分散的动线段集中成一条直线段(利用 “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” 求最小值),或通过极端位置分析动线段的最大值,最终把周长最值问题转化为 “线段长度的最值问题”。

还要注意一个共性原则:二次函数的 “轴对称性” 是连接代数和几何的关键。很多时候,动点所在的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,对称轴就是天然的 “对称轴”,找对称点时优先考虑对称轴,既能简化计算,又能快速找到动点的最优位置。

另外,所有周长最值问题都要先 “简化”—— 去掉定长线段,只分析动线段,避免被复杂的图形干扰,始终围绕 “动线段如何转化为定长线段” 展开思考,就能把二次函数中的周长问题转化为熟悉的几何问题,再结合函数特性找到答案。

热门中考小专题:
WORD
三大函数来会战!全文125页
PDF
WORD
9个专题,终于全部说透了
WORD
就这样明着告诉你考题,赶紧学通透了!
WORD
万卷之王!千万别看晕了!
WORD
数形也可不结合,一轮稀缺资料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