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初一《有理数》章节里,我们会遇到一类 “有规律的数串” 题目,这类题目的考核目的并非是让同学去提前学习高中的等差数列知识,而是为了让大家在找规律的过程中,更熟练地运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,提升计算灵活性。
这类数串最显著的特点是 “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始终不变”,不用记复杂名称,只要抓住这个核心,就能应对相关题目,下面就来梳理常见考法与思考方法。
首先是 “找数串规律” 的题型,这是最基础的题目,核心是弄清楚 “数串每次变化的量” 以及 “数串是递增还是递减”。
思考时,先观察相邻两个数,通过有理数减法计算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 —— 若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小,计算结果会是负数,这就说明数串在递减。
除了看相邻数的差,还可以结合数的位置(比如第一个、第二个)分析,比如第一个数是某个值,第二个数就是第一个数加了一次固定的差,第三个数就是加了两次,这样能把规律和 “数的位置序号” 联系起来。
需要注意的是,数串中可能出现负数,比如从正数逐渐过渡到负数,此时计算相邻数的差要格外细心,避免搞错正负号,因为正负号直接决定数串的变化方向是 “加” 还是 “减”。
接着是 “求数串中某个位置的数” 的题型。
知道规律后,遇到这类题目不用逐个书写数串(尤其是位置较靠后的情况),可借助规律推导。
比如已知每次的固定差,那么某个位置的数就比第一个数多了 “(该位置序号减一)次” 的固定差 —— 这里要记住 “多几次差” 是位置序号减一,因为第一个数本身没加过差。
若固定差是负数(即数串递减),实际就是在第一个数的基础上减去几次固定的正数,计算时要遵循有理数加法法则,比如正数加负数,等同于正数减正数。
有时题目会反过来问 “某个数在数串中排第几个”,这时可反向推导,先算这个数比第一个数多了几次固定差,再把次数加一就是位置序号,同样要注意正负差的处理,避免混淆 “多” 和 “少” 的关系。
还有 “求数串中几个数的和” 的题型,通常是求前几个数或中间某几个数的和。
若数的个数少,依次相加即可;若个数较多,可采用 “配对求和” 的简便方法。观察这些数,将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配对,第二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配对,会发现每对的和通常相等 —— 这是因为数串的差固定,使得对称位置的数相加和一致。
接着数出有多少对,用每对的和乘对数就能得到总和。若数的个数是奇数,中间会剩下一个数,需将这个数单独加进去。
计算每对的和时,要灵活运用有理数加法,比如正数与负数相加可能抵消部分数值,遇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,直接相加得 0,能简化计算过程,减少错误。
其实这类题目核心就是 “找规律” 和 “正确运用有理数加减”,不用畏惧,也无需记忆复杂公式。
做题时,先耐心观察相邻数的差确定规律,再根据题目要求(找规律、求某数、求和)选择对应方法,细心计算即可。
这些题目本质是帮助大家练习有理数运算的灵活性,比如处理负数加减、寻找简便算法,练得多了,对有理数的理解会更透彻,计算也会更熟练,后续遇到类似题目就能轻松应对。
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