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初中数学课外拓展中,费马点与加权费马点是两类高频且能有效考察学生几何思维的模型。
课本虽未正式收录,但命题老师常将其与三角形性质、旋转、最短路径等知识点结合,既能检验学生对基础几何知识的掌握,又能考察知识迁移与转化能力,因此有必要对这两类模型做系统梳理,方便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与应用。
先看模型简介。费马点的起源可追溯至数学家费马提出的一个几何问题:在三角形内找一点,使该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之和最小,这个点便是费马点。
在初中阶段,我们接触的费马点主要针对三角形,核心价值在于解决 “距离和最值” 问题,这类问题往往无法直接用课本内的定理解决,需要通过构造辅助线转化条件,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 “构造思维”。
而加权费马点是费马点的延伸,它在 “距离和” 的基础上增加了 “权重”—— 简单说,就是给每个顶点到该点的距离乘以一个固定系数(初中阶段多为整数或简单比例),再求这些 “加权距离” 之和的最小值,对应的点就是加权费马点。
这类模型更贴近实际问题(比如选址时不同路线的成本权重不同),也为高中阶段更复杂的优化问题埋下伏笔。
再谈模型描述。对于费马点,需明确其核心定义:在平面三角形中,到三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。
但要注意,费马点的位置会随三角形类型变化:
当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时,费马点在三角形内部,且该点与三个顶点连线形成的三个角均为 120°;
当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时,若钝角大于等于 120°,费马点就是这个钝角的顶点,因为此时钝角顶点到另外两个顶点的距离和,会小于三角形内任意其他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和;
若钝角小于 120°,费马点仍在三角形内部,且满足 “三线夹角 120°” 的特征。
加权费马点的描述则需突出 “权重” 的影响:它是平面内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 “加权距离和” 最小的点,这里的 “权重” 是预先给定的系数(初中阶段常见的是两个权重相等,或权重比为 1:2 等简单情况)。
与费马点不同,加权费马点的位置不仅和三角形类型有关,还与权重的大小有关 —— 权重越大的顶点,对加权费马点的 “吸引力” 越强,点的位置会更靠近该顶点。
比如某个顶点的权重是其他顶点的 2 倍,加权费马点会比普通费马点更偏向这个高权重顶点,核心逻辑是 “权重越大,对应的距离对总和的影响越大,需优先缩短”。
最后是解题步骤,这部分需结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,强调 “转化” 与 “验证” 两个核心。
对于费马点的解题,第一步是 “判断三角形类型”:先观察三角形是否为锐角三角形,或钝角是否大于等于 120°,这一步是确定费马点位置的前提,避免后续构造方向错误;
第二步是 “构造辅助线”:若为锐角三角形,常用 “旋转法”—— 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绕某条边旋转 60°,使分散的三条距离转化为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(利用 “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”),旋转后形成的等边三角形可帮助找到等长线段,实现距离的转化;
若钝角大于等于 120°,则直接确定钝角顶点为费马点,无需额外构造,只需验证该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和是否最小(可通过与三角形内任意其他点对比);
第三步是 “确定最终点”:通过旋转形成的线段与原三角形边的交点,或直接确定的钝角顶点,即为费马点,最后可结合三角形边长关系,确认距离和的最小值(初中阶段多为定性判断点的位置,定量计算可暂不深入)。
对于加权费马点的解题,第一步是 “明确权重关系”:先找出题目中给出的权重(如 “到 A 点的距离是到 B 点距离的 2 倍”),明确每个距离对应的系数,这是后续构造的关键;
第二步是 “转化加权距离”:根据权重,利用 “相似三角形” 或 “三角函数” 将加权距离转化为实际线段 —— 比如权重为 2 时,可构造一个含 30° 角的直角三角形,使某条直角边为加权距离的一半,转化为斜边的长度(即实际线段长度),核心是将 “加权和” 转化为 “普通线段和”,回归到费马点的解题逻辑;
第三步是 “模仿费马点构造”:将转化后的线段按费马点的思路,通过旋转或对称,集中到同一条直线上,找到使总长度最小的点,该点即为加权费马点;
第四步是 “验证合理性”:由于权重可能影响点的位置,需验证该点是否在三角形内(或题目限定的区域内),若在外部,需调整构造方式,确保符合实际问题的限定条件。
总的来说,费马点与加权费马点的解题核心都是 “将分散的距离集中,利用最短路径原理”,区别在于加权费马点多了一步 “权重转化”。
同学在学习该模型时,首先要理解 “构造的目的是转化条件”,而非死记硬背步骤,这样才能应对不同形式的命题,真正掌握模型的本质。
评论(0)